分類
家長園地

為甚麼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

家長園地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每天放學後,叫小朋友坐定定做功課,就如打仗一樣。通常小朋友不喜歡或不願意做功課,都有數個原因,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小朋友呢?

第一,他真的不懂得怎樣做。如何才算是真的不懂得做?我發現有不少小朋友回到家後,原來有八成的功課要家長從旁指導,那麼小朋友自己一個處理不了,他就當然等待父母回家。在父母角度中,他們就會覺得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了。

第二,小朋友其實有八成是懂得做的,但他其實很想父母陪伴自己,所以他會爭取和父母一起的時間,等到父母一起,就裝作不懂得
。其實他們不是想不懂的,而是潛意識地希望父母陪伴自己,想和父母一起做功課。

 

第三,可能是他們太累了。原來是父母在安排方面,沒有給小朋友一個恰當的時間表,令他們在一個不佳的狀態中做功課,所以小朋友就不願意做了。

如果小朋友原本是不懂得做,家長應和學校好好溝通。如果學校願意將功課的程度調彽,適合小朋友做,這樣家長就不需要擔心程度的差異。如果小朋友不喜歡做功課,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討厭上學,繼而失去學習的動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學校溝通,是否可以給他一些較淺的功課,令小朋友在做功課的過程中是享受的。

如果學校是不能夠配合,那麼家長要想想自己如何從旁指導,令小朋友或在假日慢慢讓他上一些由淺入深的課程,或給一些字讓小朋友認得,或透過一些遊戲剪接,令小朋友明白讓他慢慢享受做功課。

其實在教育界最擔心的就是他們已經抗拒學習,抗拒上學和抗拒做功課,所以我們要真真正正地正視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的原因。有些小朋友很喜歡和爸爸媽媽黏在一起,但在現時的社會大部分父母回到家後會和小朋友做甚麼?就是做功課,這是他們唯一的親子時間。如果唯一的親子時間,大家也關係不好或不高興,就會製造很多家庭或婚姻的問題。

如果小朋友不願意做功課,只是為了等待父母。家長可在小朋友身邊半玩耍,半陪伴,用半親子的方法和他一起做。你可以在旁邊看書或做一些類似功課的東西,例如工作上有些東西要帶回家處理的,讓小朋友覺得你在他身邊陪伴,你在做事他也在做事。

有一個令人感擔心的情況,便是很多家長會說:「行了,你做吧,我就在旁邊」,但其實家長在看電視、看手機或玩遊戲機。這樣的話小朋友就會覺得其實你不是在陪伴他,大家都不是在做同一樣事情。當然就算小朋友大部分都懂得怎樣做,家長不用爭取時間做其他事,最好真正地看著他做。在旁邊不停稱讚他:「不錯喔,原來真的會做喔!」給他多一點稱讚,那麼這個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如果小朋友到了K3下學期左右,其實他們都已經成大了,挺有獨立能力的。家長或許會想「這麼大了,不應該再陪他做功課了」,其實家長從小到大已經開始要有時間表的鋪排,讓小朋友跟隨。譬如小朋友放學回家,他們要休息一會或吃一點東西和玩一會遊戲,可能半小時或者45分鐘後就開始要做功課了。

 

在K1、K2的時候,家長可以在旁陪著他,但到了K3家長就可以用獎賞的方法,「如果今天我下班回來後,我看到你完成功課,就給你一個剔號。如果做完功課後,你很乖地去洗澡,接著我會再給你一個剔。」給小朋友一個時間表讓他自己看,他每剔完之後家長便給他星星或心心。在他的時間表,每一星期的時間表儲了足夠的星星,媽媽就要有些承諾,例如去公園玩等。那些獎勵最好都是親子活動,不是買玩具、禮物或糖果。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教育講座「出手與放手–談培養幼兒自理能力之道」​

家長園地

教育局委託香港教育大學根據教育局的幼稚園階段的家長教育課程架構,舉辦一系列全港性的家長教育講座。最新舉辦的講座題目為「出手與放手–談培養幼兒自理能力之道」,旨在協助家長了解不同年齡幼兒所能掌握的自理能力及如何有效幫助孩子學會有關能力。由於疫情關係,上述講座以錄影形式發布,並已上載教育局YouTube頻道供家長觀看(頻道內亦載有早前由香港教育大學舉辦的其他家長教育講座供家長觀看)。

相關簡報、家長錦囊及其他家長教育資訊等資料,可瀏覽教育局「幼稚園階段家長教育資訊」網頁(路徑: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家長相關 > 幼稚園階段家長教育資訊):

https://www.edb.gov.hk/tc/student-parents/parents-related/parent-info/index.html

教育局

幼稚園行政二組

分類
家長園地

暫停面授課堂影響親子情緒
4個方法助孩子保持身心健康

家長園地

新冠肺炎爆發第五波,政府再次宣布暫停面授課堂,小朋友重返校園遙遙無期。家長除了要處理子女的在線學習外,更要留意網課為小朋友帶來的情緒影響。而部分家長亦同時在家工作,一家人困在家中,磨擦驟生,親子情緒健康都大受影響。

近日有研究顯示,近25%小朋友達到臨床水平的焦慮和抑鬱,而因疫情劇減的戶外活動和社交聚會,正是其中一個兒童心理狀態變差的原因。我們了解到家長可能會對在家進行在線學習或在家工作的安排感到擔憂和困惑,希望以下的4個方法能給多家長們一個參考,了解如何應對網課帶來的問題及幫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1. 建立常規設定:每天恆常時間表

家長們可以先在家中建立一些常規讓自己和子女暫時抽離工作和學習,放鬆一下。在建立常規時可以加入一些動態活動舒展身體,例如跳繩和兒童瑜伽。我們也可以加入遊戲以增加趣味和親子互動,例如一起唱歌、跳舞師砌積木等。通過建立常規設定,我們不僅可以在家中建立一個固定時間表,讓孩子們可以在學習以外,有固定活動,減少他們對網課的不安,家長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更了解孩子和增進親子關係。

2. 舉辦網上社交活動

網課的另一個問題是阻礙了孩子的社交發展。學校是讓孩子發展社交的媒介,除了結交新朋友,孩子也可以透過擔任不同角色去學習不同社交技巧。在網課期間,除了結交新朋友較以往困難,在禁止社交聚會的情況下孩子們也較難加深友誼。所以我們建議舉辦線上活動,例如線上生日派對及線上遊戲等來增加孩子們在之間的互動。適當的線上活動能補足因疫情而失去的互動,也能讓孩子們更容易在線上認識朋友及增進友誼,在網課期間互相支持及鼓勵。

跳繩和兒童瑜伽。我們也可以加入遊戲以增加趣味和親子互動,例如一起唱歌、跳舞師砌積木等。通過建立常規設定,我們不僅可以在家中建立一個固定時間表,讓孩子們可以在學習以外,有固定活動,減少他們對網課的不安,家長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更了解孩子和增進親子關係。


3. 加入家長靜觀互助小組

要孩子維持良好心理狀態,除了孩子自身,家長亦有很大影響。所以要協助孩子,家長們首先也要擁有健康心理狀態。家長不但可以透過互助小組相互支持,還可以分享不同靜觀教養技巧,用不同方法去協助孩子們應對網課安排。

其中一個靜觀教養練習是呼吸空間,孩子們在深呼吸的時候,可以引導他們去冷靜自己及用天氣去描述自己的情緒,家長可以透過天氣描述例如晴天、陰天及多雲等,去了解孩子的心情,恆常的練習也可以讓孩子的情緒更為穩定。家長們不僅可以透過互助小組分享自己育兒上的難處,也能汲取其他家長們的經驗和建議去幫助子女,及在這個艱難的時刻互相扶持。


4. 在危難中的「機會」

在不能預測以及多變的環境中,人的成長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與困難。我們希望下一代在溫室中長大如小花一般,還是像這一代的小孩子,成為暴風雨中的堅強小草呢?家長們可以透過靜觀的呼吸練習,在風雨中找到一份安穩,默想在這兩年的艱難時刻,孩子們最大得着與成長是甚麼呢?資訊科技的能力、自理能力、堅韌性(resilience) 及照顧弟妹的愛心等等。可能還有更多是我們沒有留意到的正面改變。


總括而言,家長們可以透過建立每天恆常時間表、組織線上活動,及加入家長靜觀互助小組等去幫助自己和孩子適應網課的安排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我們了解突如其來的網課安排讓家長和孩子們難以適應,但是孩子是有韌性的,只要我們作為家長提供足夠支持,改變一下心態,想一想在危難中孩子所得到的機會以及成長,即使在網課的情況下,我們相信孩子們也能茁壯成長。

分類
家長園地

責罵無助解決問題
愛的語言助家庭和諧幸福

家長園地

撰文: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張偉菁校長

小朋友在家上學,媽媽也要在家工作,同時兼顧家務和照顧小孩,難免會覺得十分疲累。 媽媽走到客廳,看見小朋友灑滿一地的玩具,頓時感到憤怒,忍不住便責罵孩子。但其實家長可以使用「愛的語言」教導孩子,冷靜又有愛地解決問題。

筆者個人很欣賞一個嬰兒配方奶粉廣告。一開始時,一個 2、3 歲的小朋友在屋內走來走去,搬動很多不同類型的玩具到後花園的泥地上玩耍,過程中把泥土和碎石等帶進屋內,當然過程中少不了跌得滿地的玩具。媽媽看到後,臉色一沉,大戰似乎一觸即發。小朋友看見媽媽的臉色後,亦似乎意識到媽媽的怒氣。怎料鏡頭一轉,媽媽竟從背後取出一副「女飛賊」式的眼鏡,對孩子扮鬼臉。於是烏雲散盡,母女擁作一團,原本的低氣壓被笑聲爆破,藏身於窗簾後的爸爸也可放心繼續「嘆」他的咖啡了。

聰明的廣告創作人給我們上了一課:更糟的事情也可以有令人喜悅的解決辦法。

解決問題只取決於態度

媽媽們在甚麼時候對家人最不滿呢?不是在母親節收不到禮物,亦不是丈夫和孩子忘記了妳們的生日,更不是為家人預備飯餐 ─ 而是在辛辛苦苦忙完家務之後,家中的其他成員卻任意地把原本整齊的客廳弄得亂七八糟!大家有同感嗎?

假如以上的事情發生在妳的身上,妳會如何處理呢?大吵大鬧?還是罵孩子罵丈夫呢?

有一個母親在廚房裡忙了一個上午,午餐也準備好了。當她到客廳時,只見到滿地玩具。她先喝杯冷水,就對不足 3 歲的孩子說:「啊!滿地的玩具,都是你玩過的嗎?」孩子笑嘻嘻點頭。「媽媽做了很多家務,現在很累了,我需要你幫忙,把玩具收拾好,你可以幫媽媽這個忙嗎?」她說。孩子開開心心的開始收拾玩具了。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這個媽媽用了一個很有效的策略去教導孩子,這策略就是「愛的語言」。她首先「觀察」情況,冷靜地了解問題,代替直接斷言是孩子把客廳弄亂。她再而說出自己當時的「感受」(媽媽很累了),然後她清楚坦白地表達她的「需要」(把玩具收拾好),最後以摯誠的態度表達出她的「請求」,所以孩子可以在她清楚的表達中收到準確的信息,知道如何配合母親,不需要胡亂猜測媽媽發怒的原因。

家庭幸福要刻意經營,家中每一個成員必須讓「愛」融入生活之中。愛包含忍耐,日常生活的溝通中,要冷靜觀察,要說出感受,要提出需要,更要表達請求。家人相處最忌互相指責猜疑,有期盼就要坦白表示,藉著上述4個要素,誠實地表達和關切地傾聽。家庭是一個「愛」的組合,「愛」這個字看似簡單,實則它千變萬化,隨時間而遷移。它如一顆種子,要相愛的人去灌溉、去栽培。孩子有時的確難教,但只要我們肯放下自己的成見,營造「愛的語言」這種非暴力的溝通方法,父母子女必定獲得和諧和幸福。